第1657章 新西伯利亚的召唤

重生的杨桃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樱桃小说www.hbsm1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    最快更新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。
  
      拉林大尉当众宣读这份关系到大家未来命运的重要文件。
  
      根据斯大林的命令,真正去克里姆林宫面见他本人的只有三人——杨明志、杨桃和娜塔莎。
  
      关于其他人的安排:
  
      波波夫和里固施科夫,两人必须紧急去一趟苏联国家科学院,包括运来的各类设计图纸也要一并运去。
  
      前往科学院的还有随机而来的“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”的十人,话说这十人本就是苏联几个重要大学的在校或毕业生,他们身为列宁共青团员奉命进入敌后,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各游击区发展自己的兵工厂。
  
      在场的所有游击共和国武器设计制造的骨干人员,全都收到前往科学院的死命令。
  
      毕竟斯大林知晓那个特别的武器设计局的存在,他得到了大量证据,甚至特供提交的部分德军文件,这些情报充分证明,该武器设计局在火箭炮的研发方面有独到的技巧。
  
      这些人将全部去科学院报道,其中的佼佼者,将得到重大荣誉。
  
      “波波夫同志、里固施科夫同志,两位抵达科学院后,将获得荣誉会员身份,将得到正式会员的一切待遇。接着你们将被委以重任,为国家做贡献。”
  
      拉林大尉所谓的贡献肯定是继续制造火箭炮咯。
  
      杨明志稍稍瞥一眼里固施科夫,只见这个老家伙高兴地鼻听泡都要乐出来了。
  
      里固施科夫的确乐得浑身发抖,试想一下,一个本该在沼泽地终老的五十岁老家伙,他浓密的大胡子跟城市人截然不同,他仿佛应该存在于沙俄时代,几乎一辈子都不可能也没理由去苏联科学院,这一苏联顶尖的科学殿堂。
  
      那么这些人去了科学院,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?
  
      杨明志捏着下巴稍稍寻思,他恍然大悟:“果然,斯大林肯定是打算让我制造武器的。”
  
      正当他若有所思,突然间,有人呼唤起他的名字。
  
      “别列科夫将军!”
  
      “唉,拉林大尉还有何事?”
  
      “是这样的,有些话我想我应该在此向您说明白。领袖决定召见您,在这时候,您应该也要去科学院一趟。您是联盟不可多得的科学家,又是身经百战的将军。在我来之前,领袖并没有向我透露过多,不过我推测……”
  
      “是获得荣誉会员的身份吧?”杨明志抢话说。
  
      “对,应该就是如此。和他们一样,您也将获得相应的地位。”
  
      杨明志点点头,事情若是这样发展,也在其预料之内。
  
      不过苏联科学院的位置究竟在哪里?未来的中科院是在中国的首都,苏联的科学院应该是在莫斯科吧。
  
      且慢!莫斯科不是在去年就进行大规模疏散了么?大量的机关单位,大量的工厂,以各种方式向东方转移,尤其是机关单位,大部分移动到了古比雪夫。
  
      他好奇的问:“苏联科学院,现在的位置在哪里?加入我将前往那里,又需要多久?”
  
      “它是核心就在新西伯利亚市。”拉林大尉非常直白的表示。
  
      拉林大尉的言语非常直白,说话时更面无表情,仅仅是听到这个名字,杨明志就深感一丝寒意——新西伯利亚,这地方的气候跟大兴安岭几乎一样。就一个字,冷。
  
      拉林大尉顺着话题继续解释,科学院坐落于新西伯利亚的原因才令人所理解。
  
      的确,新西伯利亚实在是冷,好在她是坐落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变的城市,繁忙的交通线为城市诸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再说沙俄时代乃至这时的苏联,以及遥远的未来,北亚的大城市无一例外不是西伯利亚铁路穿城而过,诸如极端寒冷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也是如此。
  
      在战争爆发之前,科学院除了莫斯科的总院外,还有远东分院和乌拉尔分院。两个分院相对独立于莫斯科的总院,进行着独立的科学研究。
  
      随着战争的爆发,苏联科学院也加入到东撤的大潮中。关于总院的位置安置在哪里,苏联当局选定了新西伯利亚市。
  
      仅就人口而言,新西伯利亚市可谓十足的大城市,她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苏联的中间位置,来自东方的新组建的军队,都将通过这里,投入到欧洲战场。当然,美国通过北太平洋航线运输的战略物资,也最终通过这座城市,继续向西输送到战场。
  
      她的价值还不仅仅如此,大量移民突击涌入,她就是苏联中部最大的工业城市,当然仅就工业产值而言是比不过战争之前诸如哈尔科夫、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城市。
  
      残酷的战争使得苏联失去了大量精华区域,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的“造血”能力,随着战争的持续就显得愈发重要。
  
      城市也不得不进行扩建,来自西方的数以万计的难民开始向东方疏散。
  
      本来在沙俄时期,沙俄当局对北亚和远东的开发比较有限。那里太冷了,即便是号称不怕了的俄国人,对那种极寒也要掂量一下。
  
      战争爆发了,一无所有的难民们渴望一个和平的环境,很快的,莫斯科以东乌拉尔山以西的各个城市充斥起大量难民,沉重的人口压力,迫使苏联当局号召人民越过山脉,继续向东方移民。
  
      就像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战略大转移那边,苏联在1941年开启了他们的战略大转移。
  
      人民渴望的第一要素是安全,至于顺便开启了一场“东部大开发”,那都是后话。
  
      尤其是有着高度知识的技术人员,战争时期他们的作用愈发凸显。那些满脑子机械制造至知识,有着丰富钢铁冶炼的工人们,他们必须迁移到工业城市以发挥自身价值。
  
      所以对于迁移中的苏联科学院,转移到乌拉尔分院的构想因为分院的反对而取消,转移到远东分院,那里的局势也并不太平。在1941年,未来局势还不命令,谁能保证德国和日本不会沆瀣一气夹击苏联呢?即便远东的百万苏军并不畏惧日军。
  
      迁移到新西伯利亚市,显然就是最优选。
  
      原本的历史进程,苏联当在1943年在新西伯利亚市建立分院,接着又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、伊尔库兹克、秋明等地建立研究机构,合计多达76个研究所。
  
      本位面,这里历史进程被提前了整整一年。
  
      科学家们一番扯皮最终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仲裁,拿起钢笔,直接写下科学院总院的战时地址就放在新西伯利亚市。
  
      如此,科学院增加了一个西伯利亚分院,该分院在1942年春季开始兴建,大批科学专家自夏季宜居那里工作。条件虽比较简陋,战争的压力荡然无存。众多的研究员完全不必担心战争对自身的潜在威胁,例如永远不必担心敌机轰炸,大家醉心于研究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